面孔
  楊邦俊
  邛崍市高何鎮靖口村支部書記
  一個村的規劃
  委托成都市經濟發展研究院制定了可操作性較強的5年發展規劃,多渠道籌措項目資金
  一個村的發展
  靖口村新增水泥道路2.5公里、灌溉渠2.14公里,新栽種優質茶100畝、獼猴桃50畝
  “有空就來轉轉,看下工程進度,6月就有48戶村民可先搬入安置點新居了。”4月20日,邛崍市高何鎮靖口村支部書記楊邦俊又到重建安置點“溜達”。
  距“4·20”蘆山強烈地震已經一年了,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重建的村落通過規劃,依山傍水,大院落中錯落著小院落,精巧而有特色。為讓群眾早日住進新房,楊邦俊帶領村委幹部挨家挨戶做政策宣傳工作,群眾從最初的不理解、捨不得搬出自己住了多年的受損房屋,到最後積極配合、幫助村委宣傳重建政策。現在,靖口村272戶重建戶中已有258戶申請向城鎮集中建房,楊邦俊卻說:“這些工作成績,都依靠群眾們的幫助。”
  壩壩會拉家常 宣講重建政策
  重建美好家園是靖口村群眾最迫切的願望。為了使群眾理解吃透、充分運用重建政策,楊邦俊首先組織村組幹部認真學習、努力鑽研文件精神,然後組織群眾開壩壩會進行宣講。當時正值驕陽似火的8月,短短兩天之內,就組織了8場壩壩會,楊邦俊擔任宣講人,共有近千人次參加。由於工作量太大,天氣又十分炎熱,楊邦俊的身體還是沒頂住生了病,咽喉腫痛、頭昏腦漲,他也顧不上這些,仍然堅持接待群眾的咨詢和報名。對一部分沒能參加壩壩會的群眾,楊邦俊還利用下班時間逐戶上門拉家常、講政策,以幫助群眾儘快實現重建家園的願望。
  災後重建以來,群眾對災後重建政策和重建工作的理解與否,成為災後重建工作中最大的“瓶頸”制約因素。在工作初期,群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因不解而產生的怨氣。針對這一情況,靖口村黨支部分成4個小組,深入各組召開壩壩會、夜談會,瞭解群眾自身實際困難,收集群眾在災後重建中遇到的問題,聽取群眾對災後重建規劃、政策等工作的意見和建議。
  外出務工群眾春節返家過年時,楊邦俊也沒閑著,他走進聚會現場傾聽大家的心聲、顧慮,耐心細緻解釋各項災後重建政策,並反饋給高何鎮、邛崍市。通過認真聽取各個層面的意見建議,凝聚了群眾共識,從而使決策和工作措施很接地氣,群眾也由最初的不理解、捨不得搬出自己住了多年的受損房屋,到最後積極配合、幫助村委宣傳重建政策的根本轉變。
  經過深入細緻地工作,最終,靖口村272戶重建戶中已有258戶申請向城鎮集中建房。
  向“智囊”借力 制定5年發展規劃
  靖口村地處川西壩子的高海拔地區,冬季特別寒冷。去年入冬後,受災群眾自建的過渡板房保暖性能差的缺點顯露出來,楊邦俊帶領幹部群眾自己動手、就地取材,用曬乾的穀草對板房進行包裹。
  現在,楊邦俊每天忙的都是安置點房屋的工程進度,絲毫沒有懈怠。“到9月30日,全部人都將搬入新房了,再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,村民們美好生活的願景就要實現了。”他說。
  “我們靖口村屬於邛崍相對貧困的村落,美麗家園建好了,怎麼帶著大家增收致富是迫在眉睫的。”楊邦俊心裡很清楚。作為黨支部書記,自己必須負起帶領群眾發展致富的責任。楊邦俊帶領支部黨員幹部,先分析村情實際,主動謀劃。為此,還委托了成都市經濟發展研究院制定了可操作性較強的5年發展規劃,然後積極多渠道籌措項目資金。為了辦理靖口集體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這個項目,楊邦俊多次冒著酷暑、頂著烈日往返奔波於邛崍市和成都市,找相關部門辦手續、要資料,終於得到了落實。
  通過努力,靖口村新增了水泥道路2.5公里、灌溉渠2.14公里,新栽種了優質茶100畝、獼猴桃50畝,為靖口村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成都商報記者 董馨 攝影報道  (原標題:一個村也有自己的5年發展規劃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y29hyvr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